刘梓华(1912—1951)江西萍乡县人。1928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29年参加游击队,同年 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组织安排他入红军彭阳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班长。10月,党中央和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梓华在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二连担任排长。1935年5月初,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后,风驰电掣地继续北上。中央军委把夺取泸定桥的任务交给了红四团。27日清晨,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案,向泸定桥奔袭。29日早晨6点多钟,部队终于赶到了卢沟桥的西岸,占领了全部的沿岸阵地。泸定桥飞架于大渡河上的高空中,桥高10丈、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从河东岸拉倒河西岸,共有80丈长,8尺宽。桥上原有木板,但早已被守桥敌人全部抽调,只剩下光溜溜的13根铁索,桥下河水卷着泥沙汹涌翻滚,对面桥头敌人筑起碉堡,碉堡上,敌人驾着轻重机枪,严阵以待。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刘梓华所在的二连受命组成突击队,刘梓华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最后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队长,刘梓华在内的22名共产党员和骨干分子组成了突击队。刘梓华和突击队员们冒着对岸射来的密集枪弹,扶着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对岸冲去,在我军西岸强大火力的封锁下,刘梓华和队员们越战越勇,敌人们见势不妙,用煤油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木板,妄图阻拦突击队员前进。刘梓华率蹿进火海,挥舞马刀,见敌人就砍,一个个敌人应声倒了下去,这时,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占领了泸定城。1937年8月,刘梓华任一一五师六八六团的侦查参谋。9月14日,一一五师先头部队刚刚进抵大营,刘梓华就受命带领一个侦察小分队出外侦察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在平型关地区打一场伏击战做准备。平型关位于灵丘西40公里的平型岭隘口,地势险要。刘梓华带领侦察分队,来到平型关的山头上,把整个地形、敌情做了详细侦察,为上级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27日,在我军指战员强大的攻势下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缴获了敌人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解放战争中,刘梓华还参加了解放宽城、菠萝树等战役。在战斗中他九次负重伤,五次荣立战功,三次死而复生,他的腹部、胸部、下颚都曾被敌人的子弹打成重伤,被评定为二等残废。1940年至1943年,刘梓华先后在山东分区党校、一一五师干部学校、延安党校四部和抗大七分校学习和工作。解放后,任天津军分区副参谋长。他担任副参谋长期间,积极协助参谋长谋划司令部建设,经常深入到基层,致力于部队民兵工作,为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51年2月,刘梓华积劳成疾,患病进医院治疗,经诊断为恶性淋巴肿瘤,经多方抢救无效,4月17日,病逝于北京。